2022年5月5日(星期四)上午,順慶校區與臨江校區地理組開展以“同課異構·智慧共享”為主題的聯合教研。臨江校區胡娟老師、順慶校區王智燕老師、李思穎老師分別在高一高一11班、13班、2班上《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》研討課。本次教研活動的目的在于協助胡娟老師參加競教比賽,今天的同課異構可以幫助胡老師拓寬思路,激發新的靈感。



隨后,兩校區老師在誠勇樓二樓會議室開展評課活動。敬大海老師認為,同課異構是智慧的交流,三位老師各有異同。異在教學風格,胡娟老師生動活潑,王智燕老師端莊大方,李思穎老師溫和可親。同在四感:一是設計感,從情境設置、問題引導、學生活動等都具有設計感;二是藝術感,情境故事、音樂、畫面、教學過程都很美;三是歷史感,修路的奮斗史和探究內容的時間尺度都頗具歷史感;四是現代感,教學手段、教學內容、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、人民生活很有現代感。建議加強課堂設計的預設,以便在學生現場生成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考邏輯。

戚海英老師談到,王智燕老師主線分明,用四個問題貫穿全課,過程流暢,圖文視頻資料的選取非常有代表性,李老師從希望之路、奇跡之路、未來之路三個部分來展開探究設計感也非常好。

何從春老師提出教學中要注意三點:一是無需提醒的地理自覺,教師要有足夠的地理素養,包括地理知識、地理能力;二是以約束為前提的地理自由,在教學設計中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,緊扣課標;三是以為學生著想的地理善良,老師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,不必急于為學生解決問題,要鼓勵嘗試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和思考解決問題,在教室中要通過走動,觀察學生、靠近學生。

李云剛老師認為三位老師的課均給予聽課老師很大啟發,情境創設、問題設置、圖文視頻材料等方面各有特色,讓人耳目一新;當然細節上的把控還要更多注意,比如在設計時要注意預設,以便課堂生成過程的更自然有效,教態方面注意端莊自然。期待各位青年教師有更好的發展。